导读: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连续召开两场座谈会,约请业内专家及课题特约顾问,对即将发布的《德国工业4.0在中国的创新与应用》课题成果做最后的修改意见征集。
OFweek: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连续召开两场座谈会,约请业内专家及课题特约顾问,对即将发布的《德国工业4.0在中国的创新与应用》课题成果做最后的修改意见征集。座谈会上,与会专家、顾问们对借鉴德国工业4.0,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在理念、中国国情判断、实施路径及政策等方面提出诸多建议。
工业4.0以人为本
德国提出工业4.0是为了解决德国的问题
工业4.0需要人才结构的转换作为支撑
“中国现在很多问题还是在人的思维层面,其实技术的断差是好解决的,通过设备的升级,这肯定有成本的问题,是好解决的,最难解决的是人的思维问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知识中心副主任林雪萍的观点得到许多与会专家的认同,认为如何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值得探究。
国研中心的课题成果中也提及此——工业4.0需要人才结构的转化作为资产。同时强调,人才不仅仅是指所有人能想到的职业工人,“其实工业4.0首先需要企业家思维的转换,需要白领思维的转换,需要高层经理思维的转换”,当他们转换后,才有可能使得工业4.0战略发生深刻变化。
推动工业4.0,要用工作4.0的方法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认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涉及国家整体的现代化及治理能力改革问题。他论述,要改变中国目前规模为主的制造业扩张道路,主要是解决创新问题;创新问题解决的主要是中国的装备问题、工具问题,但工具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工业基础——“四基”不行;“四基”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搭建一个关键共性技术的机制——创新中心建设。现在从创新中心建设看,主要矛盾是什么?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形成技术孤岛。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突破口是什么?要借鉴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的方法,方法要改。
李光北强调,推动工业4.0,要用工作4.0的方法,不能用现在5+2、白加黑的方法,人海战术、会海战术、文海战术,只能使得效率越来越低。
国研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也认为,中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有创新环境和思维方式。他坚信,有了这一条件后,这场转型,“中国人一定会做得非常好,而且中国做得肯定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
着力打造工业3.0,积极谋划工业4.0,不得不补2.0的欠账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判断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从2.0向3.0过渡”阶段,有低估的成分。他觉得更准确的表述应是“着力打造工业3.0,积极谋划4.0,同时不得不补2.0的欠账”。他分析,中国工业现状很复杂——既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行业,如高铁、核电等,也同时并存世界上最落后的行业,如小煤矿项目,连1.0都没有。
万物互联网+大数据助力工业“脱贫”
国家战略有竞争性,需处理好自主与开放的关系
“在推进工业4.0时,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不要把智能制造当成灵丹妙药。尤其在新一轮生产方式变革过程中,注重要处理好自主与开放的关系,防止产生新一轮的技术路径依赖,这个问题还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李北光提醒,既然《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战略,那么就是有竞争性、对抗性的。张北光强调,在借鉴工业4.0,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务必要形成自主核心技术,防止形成新一轮的对外技术路径依赖。依赖会产生两个严重后果:国家安全问题;此外,很多中国企业,包括博世集团改造以后,它面临着二次改造升级以后价格问题、服务受制于人的问题、二次开发问题,成本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