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讲:“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保障型产业,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不断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方式,积极提升自身的现代农业水平。其中,农业机器人的出现和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耕作模式,给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全新改变。
我国农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地多人少的原因,就已经开始致力于农业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并相继研制出了嫁接、扦插、移栽和采摘等多种农业生产机器人。机器人在农业领域的出现和应用,为这些国家的农业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
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器人起步整整晚了十余年的时间,相比于其他国家农业机器人技术的日渐成熟,我国不管在技术的研发还是应用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受市场投资、发展速度和机器人技术差距影响,早期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发展较为艰难。
但随着自动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业机器人的研发范围取得一定进展,同时在国家经济和科技都获得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如今我国农业机器人已经迎来了良好发展期。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既是一个粮食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对于粮食我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农业机器人也将拥有十分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特别是当前,在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青年劳动力正在不断流失和减少。日前,国家虽然特意设置了“中国农民丰收节”,以此来减轻农民部分压力和负担,不过,未来农民数量依旧可能进一步下降,农业机器人等机械化、自动化产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在不断凸显。
同时,国家政府方面也发布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等系列文件,要求利用农业机器人等农业机械的有效供给能力,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水平,促进我国从农机制造大国向农机制造强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