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自身提质增效举措的影响下,今年上半年建材行业运行总体平稳,供需日趋平衡,经济效益显著增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上半年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显示,前6个月建材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主要建材产品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其中,水泥产量10.4亿吨,同比增长6.8%,平板玻璃产量4.6亿重量箱,同比增长6.8%。1~5月,建材行业完成主营业务同比增长13.4%,增速高于整个工业8.3个百分点。
水泥行业表现亮眼
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建材行业处在新旧周期交替的大环境下,今年上半年建材行业增加值及经济效益增速明显。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上半年新增利润较多的行业主要是建材、电力、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行业。
整体来看,1~5月,建材行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0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高于整个工业8.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669亿元,同比增长13%;销售利润率8.3%,高于整个工业2.6个百分点。
在众多建材子行业表现中,水泥行业尤其亮眼。1~5月,水泥营业收入3666亿元,同比增长18.3%,利润650亿元,同比增长32.7%。
业内人士分析,水泥行业的利润增长受益于建筑工程投资和新开工面积增速的超预期回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5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9万亿元,同比增长5.8%。国内房地产投资累计完成6.2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在细分项目中,新开工和施工面积增速持续向好,竣工面积降幅收窄。另外,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4.0%,整体增速保持稳定。
“随着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的基建投资稳定释放,下半年建材行业有望保持上半年总体平稳的运行态势。”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信息和经济运行部主任孙星寿说。
供需日趋平衡
2019年上半年水泥价格在经历一季度连续下降之后,二季度有所回升,总体看来价格平稳。
而价格平稳的背后,则是各地区水泥企业纷纷制定错峰生产计划来维持供需平衡。资料显示,河北唐山在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进行错峰生产安排,在4、8、9月份,区域内所有水泥企业轮流停产,每家企业停产时间不少于45天;山西省夏季和秋季分别错峰生产20天,错峰停产范围涉及全省;山东计划全年共错峰停窑160天。
“行业供需正日趋平衡,综合来看,水泥上涨的空间不大,价格依然以稳为主。”孙星寿说。
事实上,水泥行业去产能工作一直持续稳定进行。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18年底,全国水泥熟料总产能17.16亿吨,同比减少5400万吨,自2017年以来,水泥产能逐年下降。目前水泥行业通过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建立分省产能清单制度和跨省置换听证会制度,确保全国水泥总产能只减不增。
水泥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材行业正在处于转型升级,产业调整结构攻坚期的一个缩影。
投资结构优化
上半年,随着传统建材行业在去产能工作上的持续发力,建材行业的结构调整也在加速。1~5月,限额以上建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7%,虽然增速略有放缓,但投资结构却在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