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粗钢产量4.92亿吨,同比增长9.9%,再创历史同期最高值。二季度更是连创新高,达到每秒产钢超过30吨的“巅峰”。
去产能背景下,谁在增产?
“与生产总量增加情况相比,增产结构更值得关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何文波认为。
据中钢协统计,上半年,作为会员的大中型企业粗钢产量增长5.6%,但非会员企业即小型钢厂增长24.1%,增速远高于前者。后者生产增量更是占了总增量的56.2%。
何文波分析说:“2017年6月30日以后,‘地条钢’产能应退尽退。当年下半年,非会员企业产钢7500万吨,可以认为都是合规合法产量。但到了今年上半年,非会员企业产钢量比那时增加了5343万吨,增长高达71.2%。”
“哪些企业在增产,产能是否合规,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等,都亟待查清。”他说。
据了解,当前不少钢铁企业为了增产持续高负荷生产,产能利用率甚至高达150%。一些钢铁主产地产量更是“突飞猛进”。一季度河北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9.2%,是全国的2倍,贡献了全国近一半增量。
“近年来我们去掉了1.5亿吨粗钢产能和1.4亿吨‘地条钢’产能,显然,光去产能不限产量是不行的,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共同研究解决。”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王伟说。
产量连连攀升,有无风险?
专家表示,长时间高负荷生产极易引发安全、环保及质量风险。
去年高管薪酬居上市公司榜首的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持续高产,仅一季度就数十次打破日产纪录。但上半年接连发生2次事故,已造成多人死亡。江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通报称,事故暴露了方大特钢重效益轻安全问题突出。
钢铁产量增长过快,还会带来“增产不增效”的不利影响。
中钢协数据显示,上半年,会员钢铁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同比下降30.7%。从近期公布的上半年业绩预报看,太钢不锈、华菱钢铁、鞍钢股份、安阳钢铁、韶钢松山等钢铁上市公司净利润均出现下滑。
“如果不及时转变依靠规模扩张、高产超产的思路,钢铁行业仍可能回到供大于求的老路。”中钢协会长高祥明说。
他表示,从近几年已公告的产能置换项目看,各地拟建钢铁项目的粗钢产能近2亿吨,其中的过剩风险必须警惕。
“钢铁行业‘靠规模扩张谋发展’的惯性思维没有彻底改变,‘靠提质增效要效益’的创新能力没有全面形成,扭曲生产要素配置的低水平‘僵尸’产能没有彻底清除。”王伟认为。
今年三季度,工信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将开展督导检查,对已化解产能复产、“地条钢”死灰复燃、产能置换不合规等行为进行重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