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技术水平持续进步,海上风电和分散式风电有效拓宽风电的利用空间,弃风状况继续好转,风电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未来,风电将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一起,在助力我国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自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我国风电产业获得了平稳快速发展,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我国风电开发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国新增风电并网容量1348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98亿千瓦。同期,全国风电发电量28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
分地区看,在2019年上半年新增并网容量中,中东南部地区占58.7%,三北地区仅占41.3%。累计装机方面,中东南部地区占35.2%,同比提高近3个百分点,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同时,弃风现象继续好转。今年1-9月,全国平均弃风率为4.2%,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尤其是新疆、甘肃和蒙西,弃风率下降明显。
“海上风电稳妥推进”和“分散式风电稳中突破”是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两大特点。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李创军在会上指出,伴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链逐步成熟,我国海上风电稳妥推进。2019年1-9月,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为106万千瓦,预计可以实现到2020年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同时,中东南部分散式风电开发显现出巨大潜力。就地开发、就近利用的理念,为低风速风能资源地区探索出降本增效的好路子。随着一批项目的落地,分散式开发在提高风能利用效率、降低社会用能成本等方面的价值初步显现,呈现出新的增长空间。
规模化开发及技术创新推动我国风电成本稳步下降,所需补贴强度大幅降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在会上介绍,在不考虑火电的环境外部性成本的情况下,我国风电产业已能够在成本上和火电相比拼,“现在我们使用风电不仅是因为它清洁,也是因为它更便宜了。”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Francesco La Camera认为,能源的转型必然转向可再生能源,风能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2050年风电将会满足世界三分之一的电力需求。
国际能源署新能源研究部高级分析师Heymi Bahar认为,风电和光伏在今后五年中将占全球新增电力的70%左右。陆上风电正成为全球多国最便宜的发电来源,海上风电的增长潜力也在进一步加大。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俊峰指出,今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倒数第二年,风电迎来了平价上网,将和光伏一道改写历史;面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将迎来由高速度向高比例发展的时代。
不过,我国风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例如,当前行业出现了一些抢工期、抢设备供应等现象,设备价格也出现一定的上浮。此外,2021年后,我国陆上风电要全面实现平价目标,去补贴后,如何有效落实支持风电发展的有关政策也值得业界思考。
为此,李创军建议,一是坚持稳定有序发展。企业应按照“十三五”规划、电网实际送出能力以及环保要求量力而行,客观理性地推进项目建设进程,高质量完成项目开发,不给未来留下任何风险隐患。国家要对各地规划执行情况加强监督,确保行业的平稳有序,避免大起大落。
二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后补贴时代风电发展的支持政策。如对分散式风电提供政府一站式服务,对分布式电源制定更健全的竞价机制;提高电网企业在接入和送出消纳方面的服务质量;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通过非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机制引导地方更好地支持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加强对保障性收购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管,降低各类非技术成本,为降低成本、推动实现全面平价目标、提高整体竞争力创造条件。
三是坚持技术创新。在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上取得更高突破;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拓宽风电的新业态、新模式。
四是坚持国际合作,按照能源革命国际合作理念,利用“一带一路”等国际交流倡议与平台,扩大“走出去、请进来”的高质量国际合作格局。